版权所有:大连盐化集团有限公司  

辽ICP备15015143号-1

联系电话:0411-85222055、0411-85206517

邮编:116309

联系邮箱:提供添加

地址: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复州湾街道兴湾街38号

联系我们:

0411-85206693

百废待兴挑重担 技术革新改旧貌(十三)

浏览量

发布时间:2008-12-04|发布者: 大连盐化集团|栏目:盐化史话

百废待兴挑重担  技术革新改旧貌

 由于1949年夏天连降40天的大雨,造成河水决堤、海潮猛涨,致使尚未治愈战乱创伤的复县盐业又遭灭顶之灾。盐田一片汪洋,70%海盐化损,民滩100%毁损停晒。由于民滩损毁殆尽,原经营者——村政府无力恢复经营,担负恢复盐业生产的重担便历史地落在公滩经营者——盐务总局第一分局的肩上。大灾当年公滩就恢复了290.5付斗,开晒960付斗,产盐171477吨。1951年,根据中央指示精神,将复县(除羊官堡外)所有民滩1021付斗盐田及其设备收归国有。

建国之初,盐工和全国人民一样享受着当家做主人的喜悦,但他们始终没有摆脱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笨重的生产工具的奴役。盐工们仍用抬筐、扁担、大耙、木锨和石磙之类的农具制盐,甚至还没有完全摆脱用水斗提水的笨重作业。盐工劳动负荷之大、生活之苦、待遇之低,可居百业之首。造成这种状况除社会的、历史的原因外,主要是落后的生产工具使然。《东三省盐法新志》载:“奉省制盐之器最为简单,皆农家常用之物”由此可见一斑。解放前的复县盐场,只有日滩有电力扬水机,战乱中又遭受严重的破坏。

面对此种情况,复县在接收差不多全部复县盐业的破烂家底后,一靠艰苦创业精神,二靠国家扶持,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不断加强改造步伐,在改变盐田设备落后、生产技术落后、生产工具落后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,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。从五十年代初就开始致力于生产工具的革新——1953年,单轮手推车代替了扁担和大筐,宣告了延续百余年来扒运盐肩挑人抬的历史从此结束,成为复盐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从此,复盐又着手逐步实现海盐生产的扒、吊、尖、压的机械化。1958年第一台扒盐机进滩作业试验成功,1960年压滩机投入使用,1969年集扒、吊于一身的收盐机在八分场投入使用,1975年滩内装盐机和尖坨机在八分场进滩作业。截至1976年,复盐全场实现了海盐生产机械化和半机械化。与此同时,复盐在运输方面也有较大进步,逐步以装卸机械化、轻轨铁路网络化、斗车牵引机车化取代人抬肩挑、畜拉人推等原始落后的运输方法。解放前,复县盐场虽是产盐的绝好地点,但交通条件不如它场。传统的运输方式分为海运和陆运两种,1960年以前,海盐主要是靠水路运往营口、海参崴、普兰店、石河转运;陆运以畜力车、汽车运至瓦房店、田家、普兰店、复州城等近地,滩内有人、畜力斗车(有轨),其运力远不及水运。陆运距铁路较远,海运则滩远海浅,赶不上大潮船只还无法进坞,运输不便也是造成其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。解放后,随着田五铁路的通车,复盐的产品全部实现陆运,运输条件大为改观,产品输出极为方便。(十三)